新闻中心
读书修身养德(三)
2025-04-05 13:05:2010
编者按:
在信息纷繁、节奏飞快的当下,“读书”的意义常被简化为获取知识或消遣娱乐的工具。但回望中华文明千年文脉,读书始终被视为修身养德的基石——它不仅是知识的积累,更是精神的淬炼、人格的觉醒。古人云“腹有诗书气自华”,字句背后暗含着读书对心性潜移默化的塑造:读《论语》可见君子慎独的操守,览《道德经》能悟天人合一的智慧,观《传习录》则窥见“知行合一”的实践品格。在功利主义盛行的今天,重提“读书修身养德”恰是对抗精神浮躁的一剂良方——当我们以书为镜,照见的是内心的澄明;以书为尺,丈量的是道德的边界。即日起,本栏目聚焦古今中外的阅读智慧,愿与读者共寻一方书卷天地,在字里行间修得澄澈心性,养出浩然之气。
《史记》:一本中国人不能不读的“百科全书”
王宏海
yh533388银河思政教育专业的同学请我推荐一本最值得阅读的书,其实这个请求还是有点儿难度的,一是每个人都是独一无二的,他的社会阅历、兴趣和认知能力不同,阅读偏好各异。因此,如果让他们共读一本书,而每个人阅读的意愿也不一样,这就有点儿难。再就是作为推荐者,我的认知水平和社会阅历也是变化的,在30岁、40岁、50岁时,可能推荐的书目就有很大不同。现在的大学生如果与民国时期的青年比较,他们显得认知单纯,心智晚熟,缺乏独立处理事务的能力。如李大钊10岁就娶了16岁的赵纫兰,他20岁时就成为爸爸了。中国著名的好爸爸梁启超培养出“一门三院士 九子皆才俊”,他12岁考取秀才,17岁考中举人,20岁就当爸爸了。其实,如果回到那个时候的中国乡村社会,会发现许多16、17岁的青年结婚成家了。中国古代社会基本是这样。近代资产阶级革命改变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到了当下,信息技术导致信息茧房,尽管青年人的家庭负担轻了许多,他们有大学生的认知能力,但是缺乏独立处理事务的水平。
到了我现在这个年龄,就不会像过去一样推荐大家读西方经典哲学了,因为我担心他们东不成西不就,西方的没有学好,甚至把自己是谁都忘了。
基于以上的考虑,我认为还是读读《史记》吧,它是一本具有百科全书内容,且超越百科全书的中国人自己的经典。它不仅是文学经典、历史学经典,更应该说是文化经典。更何况,还有我和一些老师与学生共读此书,这样我们就有了很多交流的地方,其实集体研读一本书,大家更容易理解,也会更有收获。
尽管鲁迅先生称《史记》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我还是要再补充一些,为什么我会再次向大家推荐《史记》呢?
其实,认真阅读《史记》就会发现,它绝对不仅仅属于史书或者说文学巨著,它包含完备的真善美知识系统以及丰富的具体知识。而《史记》全书之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礼书、乐书、律书、历书、天官书【天文】、封禅书、河渠书【水利】、平准书【财用】),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百余字,不仅仅是知识模块的拼接与组合,而是彼此成就的现实社会的再现与当时人们的信仰与各种智力较量的结合。
《史记》几乎耗尽了司马迁的心血。他用了14年专注整理资料结构排布把《史记》编写成那个时代的样子,又经过无数代人的加工就有了我们今天看到的《史记》。
如果你刚读《史记》会觉得三皇五帝只不过是一些古老的神话传说,那种描述幼稚且不符合常理与科学解释,甚至还会受到胡适、顾颉刚等大学者的影响,觉得《五帝本纪》《夏本纪》《殷本纪》多有荒诞不经,你会持有怀疑精神之破除迷信的态度,而无破而后立之能事。当然,你掌握了文化人类学的一般知识的话,就会看到不一样的《史记》了,由是就有了借助西方学术思维研读《史记》的方法;如果你先把本纪诸章一一读下去,你也会发现不一样的《史记》,甚至会查十二年表和八书,不由自主地去看世家与列传。因为《史记》是一个整体。
司马迁写《五帝本纪》时,说:“皋陶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实;伯夷主礼,上下咸让;垂主工师,百工致功;益主虞,山泽辟;弃主稷,百谷时茂;契主司徒,百姓亲和;龙主宾客,远人至;十二牧行而九州莫敢辟违;唯禹之功为大,披九山,通九泽,决九河,定九州,各以其职来贡,不失厥宜。方五千里,至于荒服。南抚交阯、北发,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发、息慎,东长、鸟夷,四海之内咸戴帝舜之功。於是禹乃兴九招之乐,致异物,凤皇来翔。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司马迁在文末补充说:“学者多称五帝,尚矣。然《尚书》独载尧以来;而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孔子所传《宰予问五帝德》及《帝系姓》,儒者或不传。余尝西至空桐,北过涿鹿,东渐于海,南浮江、淮矣,至长老皆各往往称黄帝、尧、舜之处,风教固殊焉,总之不离古文者近是。予观《春秋》《国语》,其发明《五帝德》《帝系姓》章矣,顾弟弗深考,其所表见皆不虚。《书》缺有间矣,其轶乃时时见于他说。非好学深思,心知其意,固难为浅见寡闻道也。余并论次,择其言尤雅者,故著为本纪书首。”
这里我选了两段,一是《五帝本纪》将近结尾时司马迁的概述;二是司马迁的写作说明。这个概述把早期中国的山川形势、文明礼教、风物习俗做了基础性的描述,梳理了中国人基本的时空观念,当然,这种综合与解释离不开司马迁所处时代的影响,如谶纬观念、神道设教、正统观念等等的约束,司马迁所著《史记》绝不是三皇五帝时期的现场直播,而是西汉时期编剧与导演的共同生活建构。如果只被那些神话传说所迷惑,就见不到“通古今之变”的一家之言了。
这种“通古今之变”的写作方式在后面的章节处处可见,如《秦始皇本纪》《项羽本纪》等等,秦的崛起与崩溃都有迹可查,因为有了三皇五帝的事迹,秦就有了根基,有了空间和时间存在的温度,也有了中华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的历史悲喜剧。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可以看见天文历法知识的运用,音乐审美、绘画和政治权力的结合;还可以看到小人物赵高的卑劣,宋义的权力依附与小人得志,还可以看到东方塑的滑稽。更能看到范增与张良的智力较量,大英雄项羽的傲娇与悲壮落幕。还有孔夫子的坚守与孤独,老庄对于命运的操持与叹息。整体而言,司马迁通过调查、整理,勾勒出先秦各区域迭代贵族的崛起与衰落,既记述了秦灭六国的满足与自豪,也描述了六国贵族不甘失败的挣扎,更折射出秦汉之际旧贵族最后的叹息和新兴军功贵族的崛起的历史场景。《史记》中的种种中国面相指向了未来。
读读《史记》吧,你可以看见十几岁的少年何以崛起于草莽,也可以看到少年富二代如何被社会锤打,更能看到年逾古稀的智者如何不放弃最后的机会,走向人生巅峰。《史记》有男有女,也有你的画像,你的情怀和审美,你愿意发现那个异空间的你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