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落笔书院2025年第二期读书简报:“三骄三败”

2025-03-17 19:34:4610

一:书接上文,陈婴听从陈母的建议率领军队归附项梁,正式开启了项氏逐鹿天下的序幕。当时陈王(指陈涉)先首事,战不利,为闻所在。“今秦嘉陈王而立景驹,逆无道”。古人作战讲究师出有名,秦嘉的行为无疑给予了项梁兴师问罪,扩大势力的理由。结果就是“项梁已并秦嘉军,军胡陵,将引军而西。项氏势力的崛起,除了项梁与项羽的过人武力,还与不可阻挡的历史大势有关。当时是昏庸的秦二世和祸乱朝纲的赵高当道,严刑苛法与高强度的徭役赋税压弯了百姓的脊梁。加上战国贵族的影响力并未完全消失,这些旧贵族与秦国新贵的矛盾冲突加剧了其复国强烈愿望。陈涉起义失败后,天下起义军纷纷自立,如雨后春笋般迅速发展壮大。错综复杂的历史风云,在司马迁笔下犹如”你方唱罢我登场的舞台剧”在读者面前娓娓道来。

二:居鄛人范增,年七十,素居家,好奇计,往说项梁曰:“陈胜败固当。”司马迁廖廖几笔交代了范增的来意,却与上文形成了鲜明的矛盾对比。因为先前项梁起事打用的是陈涉的名号,范增简单的一句“陈胜败固当”可谓“语不惊人死不休”。寥寥几笔一位胸有成竹的智者形象跃然纸上,“人生七十古来稀”,在中国古代人们往往容易将老者看作是智慧的化身,如垂钓渭水的姜太公,五羖大夫百里奚以及传授张良兵法的黄石公等等。这或许与古代的生产活动有关,费孝通先生认为在以农耕为主的农业社会,农业的耕作技术尤为重要,可是在消息传播不发达的古代,这些耕作技术和经验往往只能依靠人与人的言传身教,这时拥有大量人生经验的老者就显得尤为重要了,经过老者的传授,人们只需要重复老者的经验就能规避许多风险,或许这是中国敬老文化的由来?

范增如此“胆大妄为”自然有其胸有成竹的底气,“夫秦灭六国,楚最无罪。自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故楚南公曰‘楚虽三户,亡秦必楚’也”。简单几句话点明了历史上楚国与秦国世仇的关系,“怀王入秦不反,楚人怜之至今”说明楚国在民间仍有很高的威望和群众基础。 在《史记.陈涉世家》一章中陈涉、吴广起义就曾打用楚国的名号如“大楚兴,陈胜王”,“陈涉乃自立为王,号为张楚”(即扩张楚国)。虽然此章尚有许多争议,如“燕雀安知鸿鹄之志”,“王侯将相宁有种乎”似乎不符合翁牖绳枢之子的人设,或是司马迁借陈涉之口散己之怀抱,故诉著笔端,形诸舞咏于纸上。

三:接下来范增为项梁分析了陈涉起义失败的原因“今陈胜首事,不立楚后而自立,其势不长。”在中国古代长期处于宗族社会之中,无论是春秋战国的争霸,还是秦末起义,亦或是后面的三国鼎立都是贵族间宗族势力的较量。而陈涉起于微末先天上就缺乏世家大族的支持,再加上宗族势力的影响往往需要放在固定范围的地缘空间之下,陈涉不立楚后而自立,在影响范围来说自然没有立楚后的辐射范围广泛。项梁听从了范增的建议立楚怀王的后裔孙心为王·

在中国骄傲自满者通常避免不了悲惨的命运,这似乎已经构成了特有的中国式悲剧。项梁军队在与秦军的多次作战中屡战屡胜,不由“益轻秦,有骄色”宋义乃谏梁曰“战胜而将骄卒惰者败。今卒少惰矣,秦兵日益,臣为君畏之。”项梁弗听。乃使宋义使于齐。“秦果悉起兵益章邯,击楚军,大破之定陶,项梁死“。这段当与后文相联系,司马迁通过项梁、项羽、宋义三人的命运,巧妙的设置了“三骄三败”的场面。

项梁死后楚怀王孙心忌惮项氏家族的势力,“并项羽、吕臣军自将之”,没收了项羽的兵权。为培养自己的根基还将宋义立为上将军,项羽为次将前往解救被秦国攻打的赵国。宋义仿佛戏剧的与项梁调换身份,一跃成为了三军主帅,项羽的顶头上司,可面对项羽速战的劝告非但不予理会还出言数落一番,甚至为了送儿子到齐国做官,全然不顾“天寒大雨,士卒冻饥”而整日饮酒高会。最后闹得军中人心惶惶,为项羽夺权取得可乘之机。古人云:“唯德是举”。宋义未登高位谨言慎行,故能苟全性命于兵乱,今得志而骄、顾盼自雄,此德行之不举,登枝而捐其本,亡之固然,二世亦亡于此。

四:项羽亦亡于自身的骄傲自满和对刘邦的轻视,最后落得自刎乌江、兵败身死的凄凉下场。无论是项梁、项羽还是后世还三矢于先王“意气之盛可谓壮哉”的后唐庄宗,人类仿佛没有在历史中吸取任何教训,在无数次失败的经验中乐此不疲的重蹈覆辙。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中,既有建功立业的英雄气概,也有乱世的尔虞我诈,更有隐藏于历史中的流血漂橹、万鬼同哭的惨状。苏轼《留侯论》言:“古之所谓豪杰之士者,必有过人之节。”项羽者过常人多矣,然天予骄纵之性情。个人的天赋禀性与时代的风云共同塑造出这一悲情人物的命运,中国人不喜成败论英雄。正如春去秋来,花开花谢,如今凋谢之花,谁又能否认它曾经开的正盛呢?盛衰之转变,命运之无常或许正是“堪动宋玉之悲”和“至今思项羽”的文化内核。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