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NEWS

接地气 讲案例 强互动——《逻辑与批判性思维》讲课手记(一)

2022-03-03 16:41:00

教师的职责在于传道、授业、解惑。

但在日常教学过程中,特别是一些理论课的课堂,课堂不仅沉闷而且还成了学生睡觉课,更别提什么效果了。而本学期王辉老师新开设的选修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就将面临着这样的问题。

一节课那么长时间,怎么才能提振学生的精气神呢?

整个寒假,王辉老师认真地思考着这个问题。就在开学前几天,她找到了适合她的方法:接地气、讲案例、强互动。

一、接地气

2022年222日,晚上7点,王辉开始了她的第一门选修课--《逻辑与批判性思维》首次课的教学。上课之前,王辉很担心学生不爱听,本来逻辑与批判性思维听起来就很理论、有佶屈聱牙之感。但结局出乎了她的意料。

课堂开始,王辉老师先引用自己微信里的两段对话导入她的讲解:

这对这两段对话,王辉老师提出了两个问题:

1、看到这两段对话你想到了什么?

2、你对逻辑学的认知如何?

看到这么接地气的日常生活中的生动事例,学生们活跃起来了,积极参与问题的回答。有同学试图用逻辑学的知识回答第一个问题;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我基本可以判断出学生们对逻辑学知识的认知程度。

二、讲案例

有了良好的接地气的开场之后,一定要乘势讲解案例,千万不要有了良好的开端之后又回到理论讲解的老路上来。

在课堂上,就微信里的两段对话,王老师谈到自己想到的和逻辑学相关的两个问题:

1、违反逻辑基本规律的“同一律“的”偷换概念“。

比如,第一段对话中:“离谱他妈给离谱开门离谱到家了。”这里的“离谱”有双重含义,“离谱到家了”也是双重含义,故意“偷换概念”造成这种幽默的效果。在一些喜剧小品、相声中,经常会故意“偷换概念“,制造喜剧色彩。但在我们日常学习生活中应尽量避免”偷换概念“的逻辑错误。

2、自然语言的歧义性。

第二段对话中,“咖啡豆算豆吗?”,“那咖啡是豆浆吗?”等等。这类表述告诉我们自然语言是有歧义性的。

简单解释之后,王老师就适时开始给同学们概述了逻辑学发展的历程。正是因为自然语言的歧义性,逻辑学经历了由传统逻辑到现代逻辑的发展。现代逻辑是一种符号化的人工语言,它避免了自然语言的歧义性。中国社会科学院李小五老师曾经把逻辑学的发展比作“人类智能的奥林匹克”。他说,奥林匹克运动是向人体能极限的挑战,而逻辑学是在向人类智能极限挑战。但形式化的数理逻辑却显露出一些严重的缺陷,因为对于一般的大学生来说,他们学习逻辑的主要目的是要有助于他们的日常思维,而符号化程度很强的数理逻辑与人们的日常思维的关系并不那么直接明显,而且又比较难学。于是,20世纪70年代,首先在北美,进而在世界范围内出现了一场被称为“新浪潮”的批判性思维运动。批判性思维不限于逻辑思维,但其实质性的核心部分是逻辑思维。作为批判性思维的逻辑思维,或作为逻辑思维的批判性思维,就是人的日常逻辑思维。这方面的能力,就是逻辑思维素养。

三、强互动

让学生感觉到逻辑学对学生的重要作用,增强互动必不可少。课堂中,王老师又引入了几个逻辑思维训练的小题目,和学生们一起思考,同学们都积极地参与其中。其中的两个思考题如下:

1、假设你负责检查喝啤酒的规定,是否得到了贯彻该规定要求:只有21岁以上的成年人才可以喝啤酒

有这么4个人,其中第1个人正在喝咖啡,第2个人正在喝啤酒,第3个人今年23岁,第四个人今年16岁。你必须检查他们正在喝什么,或者他们年龄多大才可以确保没有人违反规定。

2、假设给你4张卡片需要你检查一个规则:如果卡片的一面有元音字母另一面必须是一个偶数。

现在这4张卡片上的正面分别是K E 47, 你必须检查哪几张卡片才能确保这条规则得到了遵守。第一个问题的答案很快有了正确的结果。但是,找出第二个问题的答案确实花了一点时间。她对同学们说,实际上从逻辑学知识角度讲,这两个问题是完全一致的。在缺乏基本的逻辑知识背景的情况下,我们很快能在熟悉的事例中找到答案;但是,换了一种我们不太熟悉的状况就有困难了。

因为时间有限,王老师把这个思考作为一个问题留给学生,并提示他们这里主要的逻辑学背景知识是:充分条件与必要条件。已有学生主动要求下节课讲解这个问题,期待着这位同学下次课的精彩分享。

总结这堂课,课堂上,王辉老师投入其中,同学们积极参与。课后,同学反馈说喜欢这样的课。“如果以要讲好一门课的心态来学习一门课程,那将是最有效的学习方式。”这是一位名师曾经说过的学习方式方法。王老师就是以一个学习者的心态开设了这门通识课,以和学生们共同学习的心态走进了通识课的教室。其实,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是学生教会了我们如何做一个好老师。而作为老师的幸福就是在成就学生的同时成就自己,和学生们一起成长、进步,乐在其中!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