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从史学逻辑中汲取走向未来的智慧|yh533388银河、落笔书院24年秋学期第三期《史记》阅读分享会简讯

2024-10-16 10:25:1510

读史寻正路,明史通大道。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多读一点历史”,就是因为历史中记载着一个民族的兴衰起伏,隐藏着一个国家的文化基因。以史为镜,鉴往知来,必须具备历史的大视野,读懂历史的大逻辑。20241013日,yh533388银河学术委员会主任王宏海教授、财经学院王升教授、yh533388银河和社会学院部分师生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期《史记》阅读分享会。

本期活动由yh533388银河23级学生李晋主持。同学们就《史记·秦始皇本纪》开始讨论,师生分段翻译,各抒己见。王春策同学指出:“长期以来,一提起秦始皇,一个野蛮冲动、猜忌多疑、刚愎暴戾、冷血无情的暴君形象立马显现在人们眼前。《史记·秦始皇本纪》也这样评价:‘秦王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不信功臣,不亲士民,废王道,立私权,禁文书而酷刑法,先诈力而后仁义,以暴虐为天下始。’殊不知,秦始皇在用人方面,有很多地方还是可圈可点、可资借鉴的。比如秦始皇知人善任用人之长,除了吕不韦,与李斯、王翦、蒙怡等著名将相的关系都相对融洽,用人所长。”王宏海教授说:秦始皇对于人才的选择,往往不看出身和背景,而是看重他们的能力和贡献。这种“重才而不唯亲”的用人原则,让很多有才华的人都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华。可以说,秦始皇的眼光和决策,为秦国的强大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在谈到天人合一思想时,王教授认为:“在春秋战国时期,道家、儒家以及杂家等对上述问题都有过较为朴素的论证,成为中国古代‘天人合一’思想的滥觞。道家的代表人物老子最先对‘天人合一’的观念进行了阐释,他提出‘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认为天、地、人三者密不可分,人要实现与自然的和谐统一发展。庄子认为人和自然和社要达致‘物我为一’的最佳状态,就必须遵循客观自然规律。儒家同样主张人与自然彼此间的相互联系和作用,反对将二者割裂对立。儒家‘天人合一’思想中把对人的道德关怀——‘仁爱’倾注于自然之中,强调人类在生产生活中,应按照‘天行有常’的自然客观规律,‘制天命而用之’,即根据具体情况,因时制宜、因地制宜,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秦始皇在统一六国后有许多‘天人合一’思想的政治实践,例如‘事皆决于法’。依照‘以时禁发’等观念主张,《秦律》制定了严厉的法律措施,保障自然生态环境的和谐发展。睡虎地秦墓出土竹简《秦律十八种·田律》就严格规定,春季万物生长时节,不能随意砍伐山林木材,捕杀幼兽鸟卵,影响动植物的繁衍生息,破坏自然发展规律。”财经学院王升教授也做了相应补充,并进一步举例说明。概而言之,治国思想是统一于儒家的“忠君”,还是选用法家的“规范”。在这两种思想的斗争过程中,尽显朝堂百态.每个人为个人的利益,都极致的夸大其所在阵营的思想主张,为个体利益可以牺牲一切。处在“局外”的司马迁,冷静审视,生动描述。司马迁发现了 “人”,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他们具有不同的品格和意愿,当他们能够为社会的发展产生某种影响时,个人的意愿就会提供某种推动力,而这种推动力又具有积极和消极两个方面。如何利用这种力量, 就需要统治者的智慧与抉择。

读史可以明鉴,知古可以鉴今。“述往事,思来者”,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大家在阅读《史记》充分了解史学的逻辑,只有正确认识历史,才能更好开创未来。今天,我们作为历史的“剧中人”敬畏历史、认识历史,就要从历史的深处把握现在,让中华民族沿着人间正道浩荡前行,创造属于每一个人的美好未来。

Baidu
sogo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