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琼文化研究动态三
2024-10-12 10:11:3910
琼文化即海南文化,发端于秦汉时期,唐宋时期初具规模,儒释道主流文化与家文化并行不悖,民间信仰与民族文化杂糅并立,琼文化兴盛于明清,延展于民国。移风易俗于新中国。
琼文化的社会文化典型特征是北向文化,即海南民众对祖国有极强的归属感,对国家高度认同。
海南的修谱文化就是海南人民实现民族认同,深化家国情怀和士子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欣老师是yh533388银河琼文化与城市治理研究新锐,已发表琼文化论文多篇,今摘其文《“创之者难,而继之者亦不易”---关于海南家族修谱现象的反思》与大家分享:
明清海南汉移民珍重家谱。为提高修谱技术,他们在谱序中检讨历次家谱编修的得失,总结出一系列的家谱编修理论,如“一本观”“信谱论”“家谱功用论”等,用这些理论来指导家谱编修。受“一本观”影响,他们在家谱中追溯那些难以确信的远祖。但问题是,追溯与本族关联不大的远祖,势必会造成家谱内容的失真。“一本”与“信谱”的矛盾是不可调和的,两种修谱观的冲突会让修谱者无所适从。他们往往采取折衷的办法,既注重对姓氏源流的稽考,又对渡琼始祖及其后世支派加以叙述。当然,也有汉移民在信谱原则指导下拒绝滥引攀附。值得一提的是,现存海南家谱中清代谱仅十余部,其余皆为当代学人所续修、重修。上世纪80-90年代,海南诸姓成立了家谱编修委员会,远在他乡的侨胞慷慨出资支持修谱。这种修谱自觉、修谱意识与明清海南学人的修谱观以及“继志述事”的修谱传统有关。
关老师认为,家谱是记载一个家族的世系繁衍及重要人物事迹的文献资料。修谱活动的不间断性,反映出中华文明的突出特性——连续性。家谱之所以具有传承性和不间断性,内在动力源于家谱修谱者强烈的家族意识和深厚的家国忧患意识。综观明清时期学者,认为家谱编修水平受内外两种因素影响,内因指修谱者自身的学识修养,修谱者须矢公矢慎、遵守信谱原则;外因指战火兵燹、世远人迁、老成凋零。关于创之继之孰难的问题,明清时期海南修谱者在论争中形成了守成难于草创的修谱观。当然,这一认识是片面的,海南修谱群体应正确认识家谱编创之难与家谱续修之不易之间的辩证关系。
从海南修谱者的修谱观中可以得到三点宝贵的启示:一是草创与守成皆非易事,需要理性地看待二者的辩证关系。没有草创的守成是不存在的,没有守成的草创是无意义的。守成是对草创的继承发展,赋予其强大的生命活力。历史上的草创,大到王朝的创建,小至谱书的编修,无疑都彰显了开创者的首创精神。同样的,后继者的坚持不懈、持之以恒的精神也不可漠然视之。传承好这些精神品质,对于国家发展、个人进步皆有裨益。二是守成不等于守旧,守成是对草创的继承发展,很大程度上是对既往的调适与创新,故而在现实生活中做到守成不守旧。三是家国忧患意识是后人赓续前人修谱事业的内生动力,也是其他事业永续发展的重要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