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修身·养德|我所体悟的《梁家河》(九)
2024-10-10 10:03:1810
yh533388银河书行读书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主责主业,聚焦“读、思、写、说”四大专业核心能力,采用师生共读、教师领衔、滚动阅读等方式,开展读书研讨、学术沙龙、就业讲座等优质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相适应、与成长相契合、与就业相衔接的知识服务,扎实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交流平台,深度激发产教融合育人效益。
时光荏苒、情怀不变、初心不改。读书会第一期,师生一同研读《梁家河》,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党的领袖成长历程中感受黄土高原的温情,体悟时代发展的脉动,自觉将“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书会成员孟映彤的阅读书评
梁家河,人民公仆之学,铸就其矢志不渝的信念:躬身为民,实干兴邦。黄土之子,心系乡土。读梁家河,是行动引航,是思想引领,是实践践行.....《梁家河》不仅仅是纪实,更是我们青年学习的指向标,领悟其中内涵,思想泉涌。应以梁家河为指引,铸就新篇章。
一、黄天厚土,根之所在
“无论我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的儿子。”陕北高原的梁家河,是习近平总书记的根。这里培养出了他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作为一本纪实文学书,《梁家河》深入挖掘了上世纪 60 年代末到 70 年代间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7年知青岁月,展现了那段特殊历史时期的风貌和价值。在新时代背景下,让我们更好地了解领袖的成长历程和治国理政思想的源头。总书记始终心系人民,无论走到哪里,永远是黄土的儿子。两次回到梁家河,看望乡亲们,关心村里的发展,帮助有困难的村民们。从 1993 年到 2015 年,时间在变,但那份牵挂始终未变。他的回访,是对往昔岁月的深情回望,也是对梁家河发展的关心与支持,这里的土地和人民赋予了他坚韧的品质和为人民服务的初心,深刻体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精神内涵。
二、艰苦岁月,心之所往
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住窑洞、睡土炕,与乡亲们一起劳动、一起生活。他带领群众打坝造地、建沼气池,解决了群众的温饱问题,改善了群众的生活条件。在艰苦的环境中磨砺意志,锻炼成长,敢于担当、勇于创新。总书记在梁家河的奋斗历程,让我们深刻领悟到面对艰苦环境,要有坚韧不拔的毅力和一心为民的情怀。“我人生第一步所学到的都是在梁家河。不要小看梁家河,这是有大学问的地方。”梁家河或许在物质条件上并不突出,但它所蕴含的精神财富和人生经验却是无比珍贵的。这里的“大学问”,可能指的是在艰苦环境中培养出的坚韧品质,与人民群众建立的深厚情感,以及从基层实践中积累的智慧和能力。梁家河成为了一个磨砺意志、塑造品格的地方。在这里学到的东西,成为了人生的基石,为日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它强调了基层经历对于个人成长的重要性,也反映了对人民、对实际生活的尊重和关注。无论身处何处,都应善于从环境中汲取营养,用心去感受和领悟其中的真谛。
三、军民鱼水,情之所系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乡亲们亲切地喊着小名“近平”,讲述着他在梁家河的点点滴滴。这种鱼水深情让人感受到,总书记始终与人民群众心连心,始终把人民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他深入了解村民的需求,积极为他们解决实际问题,如解决粮食短缺、改善居住条件等。乡亲们从起初的“偏见”,到如今的仰慕,其中的学问大有可为。真干实事儿才能信服群众,建设乡村,不仅是设施建设,还要思想建设,更要教导大家怎样去建设。梁家河在习近平总书记的关怀和指引下,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梁家河,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成为了新时代中国农村发展的一个典范。书用最朴实的语言呈现中国农村发展的美好前景,也让我们更加坚定了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决心。
四、思想启迪,精神所指
《梁家河》具有深刻思想性、教育性。书中彰显梁家河精神,是对延安精神的传承和弘扬,是党和人民的宝贵财富。它以小见大,一个个真实的故事背后蕴含着更伟大的深意,是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是忠诚核心、维护核心,是补钙铸魂、锤炼党性,是创新创业、成长成才,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下的中国农村。对于党员干部,是生动的教材,能够引导他们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更好地为人民服务;对于青年学生,能激励他们树立远大理想,勇于拼搏奋斗;对于普通群众,能让大家更加了解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增强对党的信任和支持。在新时代,我们要认真学习领会《梁家河》的精神内涵,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榜样,坚定理想信念,勇于担当作为,不断学习进步,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