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修身·养德|我所体悟的《梁家河》(五)
2024-10-06 9:36:3110
yh533388银河书行读书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主责主业,聚焦“读、思、写、说”四大专业核心能力,采用师生共读、教师领衔、滚动阅读等方式,开展读书研讨、学术沙龙、就业讲座等优质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相适应、与成长相契合、与就业相衔接的知识服务,扎实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交流平台,深度激发产教融合育人效益。
时光荏苒、情怀不变、初心不改。读书会第一期,师生一同研读《梁家河》,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党的领袖成长历程中感受黄土高原的温情,体悟时代发展的脉动,自觉将“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书会成员李静伊的阅读书评
汲取青春力量之河
梁家河,是一个地方,也是一种精神,是一首关于奋斗的青春之歌;梁家河,是一个情结,也是一种信念,是一条激情燃烧的岁月之河。
一个国家的进步,镌刻着青年的足迹;一个民族的未来,寄望于青春的力量。一个黄土高原上的普通小山村,却有着大学问。梁家河的学问,就像黄土高原上千百年来的黄土,一般的人只看到了黄土的厚重,看不到里面蕴含的生机和希望。20世纪六七十年代,一位探寻真理、探求学问的有志青年在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历经磨砺,化民众的困苦为壮志凌云的初心、发奋图强的力量,展示出领袖人物非凡的品格,演绎了当代中国波澜壮阔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新篇章。
一、历史与现实的交汇
《梁家河》将读者带回了那个特定的历史时期,展现了习近平总书记作为知青在梁家河的艰苦生活与成长历程。这段历史不仅是个人的记忆,更是国家发展、民族振兴历程中的一个缩影。它回顾了习近平总书记从15岁离开北京,到22岁离开梁家河这经受磨炼的七年青春奋斗史。黄土高原闭塞荒凉,梁家河生活条件艰苦。但是青年总书记从来不诉苦、不抱怨,不向困难低头,而是凭着超常的坚韧和苦干精神,适应了这里的生活,赢得了老乡们的信任。“陕北很苦,延安更苦,延川极苦,梁家河最苦。”苦难是青年总书记青春的底色,但也正是梁家河这七年的苦难生活让他从一名迷茫彷徨的少年,蜕变为扎根农村、贴近农民的村支部书记,进而转变为一名信仰坚定、脚踏实地的有为青年。
二、理想和信念的坚守
奥斯特洛夫斯基曾说过:“生活赋予我们的一种巨大的和无限高贵的礼品,这就是青春:充满着力量,充满着期待、志愿,充满着求知和斗争的志向,充满着希望、信心的青春。”对于青年总书记而言,即便环境再恶劣,条件再艰苦,他一天也没有放松过读书学习。在梁家河人的印象里,青年总书记常看砖头一样厚的书,吃饭时在看,上山放羊时,手中还不忘拿书阅读,如饥似渴地汲取着精神、思想上的营养。
在梁家河,青年总书记,不仅通过读书学习,开阔了视野,增长了见识,也汲取了精神力量,做到了知行合一、学以致用,他虽然爱读书、苦读书,但却从来不是死读书、读死书。据同为知青的戴明说,他和习近平都看过一部书,是范文澜先生的《中国通史简编》。书名虽然是‘简编’但实际是厚厚四大本。他和总书记都从头到尾认真地读过这部书。对戴明而言,大概就是读过了,了解了历史,丰富了知识。而对于总书记来说,他就会有思考、有借鉴、有批判。初心磨砺处,青春奋斗时。“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在这七年时间里,青年总书记把自己当成黄土高原的一部分,与老乡们同吃、同住、同劳动,甘苦与共。他用脚步丈量黄土高原的宽广与厚重,用书籍充实人生志向的境界与情怀。梁家河七年时间的磨炼,养成了他读书学习、善于思考、注重实践的良好习惯;锻造了他刚毅坚定、吃苦耐劳的意志品格;培育了他心系群众、爱国为民的家国情怀;铸就了他不变的“初心”和坚定的理想信念。
三、民心和民力的凝聚
正如梁家河村党支部原书记石春阳所说,“能跟老百姓打成一片,群众需要什么,他就干什么。”青年总书记,从群众最需要、最迫切的一桩桩实事做起,为当地百姓谋幸福、谋发展。这也成为他后来一以贯之的人民立场。磨难最能考验一个人的品格,困境最能检验一个人的智慧。打坝是强度非常大的体力劳动,先拉土铺好,再用夯石砸实,光拉土“一人一天要推200车。”没有手套,青年总书记就直接用手抓住木夯用力往下砸,一天下来,手上全是泡,第二天接着干,乡亲们说:“近平一直拼命干,从不‘撒奸儿’。”每每看到此处,总会让人眼眶湿润,能够得到乡亲们不“撒奸儿”的评价,极其不易,因为那是用满手血泡换来的。群众的信任,比金子还珍贵。只有不“撒奸儿”,才意味着群众靠得住,人民信得过。
在习近平总书记看来,艰难困苦能磨炼一个人的意志,他说:“七年上山下乡的艰苦生活对我的锻炼很大,后来遇到什么困难,就想起那个时候在那样困难的条件下还可以干事,现在干嘛不干?你再难都没有难到那个程度。这个对人的作用很大。一个人要有一股气,遇到任何事情都有挑战的勇气,什么事都不信邪,就能处变不惊、知难而进。”
孟子云:“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也,所以动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一帆风顺的生活不叫成长,迎难而上的进取才能百炼成钢。小山村里有“大学问”,“大学问”里有大精神。在梁家河的7年岁月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读了大量看得见、摸得着的有字之书,关键是读懂了“共产党人初心”,读懂了“人民”这部无字之书,读懂了“中国农村”,也读懂了“实事求是”。在梁家河的七年里,习近平总书记不仅融入了群众,服务着群众,从依靠群众走向了教育和引导群众,也将自己的感性认识,不断上升为理性认识,培养了坚不可摧的群众观念,铸就了旗帜鲜明的人民立场,坚定了为人民服务的崇高信念。
四、成长和成才的感悟
当然,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也有一些自己的思考和感悟。我认为,一个人要想成就一番事业,就必须具备坚定的信念和执着的追求。只有不断地努力、不断地奋斗,才能够实现自己的梦想和目标。同时,我们也应该学会感恩和珍惜。感恩那些为我们付出过的人和事,珍惜我们身边的每一份资源和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够更好地成长和进步。还有一个我个人体会,梁家河的大学问就是中国大地的国情民情,青年总书记在这里深入实际,与村民打成一片,并利用自己知识,带领群众艰苦奋斗,这是青年知识分子的成才之路。现今我们也要遵循这样的成长路径,正如总书记在信中说的:“扎根中国大地了解国情民情,在创新创业中增长智慧才干,在艰苦奋斗中锤炼意志品质,在亿万人民为实现中国梦而进行的伟大奋斗中实现人生价值,用青春书写无愧于时代、无愧于历史的华彩篇章。”
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对青年提出了殷切期望,为青年一代指明了前行方向:“青年兴则国兴,青年强则国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作为祖国青年一代,我们必须做自己人生的舵手,以青年总书记所彰显的“知青精神”为风向标,追寻青春足迹,打好人生奋斗底色。而作为大学生的一员,我们更要牢记习近平总书记重托,以他为榜样,时刻践行“知青精神”,争做“四有”青年,为建设祖国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自己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