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读书·修身·养德|我所体悟的《梁家河》(一)
2024-10-02 22:00:2711
yh533388银河书行读书会围绕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建设主责主业,聚焦“读、思、写、说”四大专业核心能力,采用师生共读、教师领衔、滚动阅读等方式,开展读书研讨、学术沙龙、就业讲座等优质活动,为学生提供与学习相适应、与成长相契合、与就业相衔接的知识服务,扎实搭建以学生为中心的阅读交流平台,深度激发产教融合育人效益。
时光荏苒、情怀不变、初心不改。读书会第一期,师生一同研读《梁家河》,走进习近平总书记在梁家河的七年知青岁月,在党的领袖成长历程中感受黄土高原的温情,体悟时代发展的脉动,自觉将“人民情怀、党性信仰、知识品格、吃苦奉献、责任担当、自强不息”的梁家河精神内化于心、外化于行。
读书会成员金韦圳的阅读书评
习近平总书记的知青岁月教会青年
感、悟、行、思的处世学问
《梁家河》不仅是一本介绍习近平总书记知青岁月的纪实文学书籍,更是一本教会青年如何“读书、做事、共处、为人”的方法论,仔细品读,感受颇深,温情之处是人民情怀在内心的激荡,热情之处是“一碗水端平”的办事态度在当下的启发,共情之处是总书记青年经历在心中的回响,或许我们所见的不是总书记,而是一位青年朋友,他的格局、情怀、态度……指引广大青年在各自领域心怀梦想又能脚踏实地,敢想敢为又能善作善成,力争在新征程中取得新突破、建功新时代。
(一)树高千尺忘不了根,教会青年感受为人民办实事的“共处温情”
“陕北高原给了我一个信念,也可以说是注定了我人生过后的轨迹。经过了陕北这一人生课堂,就注定了我今后要做什么,它教了我做什么。”总书记回忆知青岁月的时候感慨道。
总书记几次梁家河之行,回忆峥嵘岁月、探望父老乡亲、看望过往朋友,一切都是那么和谐、自然,仿佛时间回到过去,氛围全然没有因身份的转变而变味、变质,这是梁家河“坚定信念、一心为民、艰苦奋斗、实干担当、敢为人先、廉洁奉公”精神的外化,更是一颗淳朴的人民之心所激荡出的共处温情。
这样与人民同乐和人民一道的共处温情,是青年所需的,怎么培育出这样的博大温情是一门学问。时代各不相同,青年各有使命,就高校青年而言,愿意主动走进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群众并不多见。我们或许可以从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中学到与人民和乐共处的方法论。
这样的温情离不开“真诚地关心”“踏实地办事”“双向的盼望”。总书记虽然离开梁家河已然多年,但它的对梁家河人民的关心始终没因时空而淡忘、对梁家河人民的急难愁盼始终没因身份转变而怠慢、对梁家河人民的向往期盼始终没因国家发展而减少,一切都是具体而宏大的,进一步来讲,总书记眼中的梁家河人民是具体的,而人民情怀是宏大的;梁家河的发展是具体的,而家国情怀是宏大的,因此只有在“具体”中汲取养分,才能在磨砺中提升认识层次,保有初心,形成远大格局。
对高校青年来讲,客观分析,我们没有这样的环境机会去深入人民群众,但可以接触同学、老师、社会一角,在他们之中学会共处、吸取养分,无疑在历万端事后,共处温情油然而生。总的来说,我们要在日常生活实践中,以领袖给人民办实事的“共处温情”为方向标,走进群体、走进大家,学会“共处”之道,掌握培养“温情”能力的方法论。
(二)窑洞里长满了故事,教会青年领悟走进人民群众的“修身智慧”
“现在所形成的很多基本的观念,形成的很多基本的特点,也是在延安形成的。”从十五岁到二十二岁,在这个小村庄里,青年总书记实现了脱胎换骨式的成长,并触摸到了一个真实的乡土中国。
以逃离开场。青年总书记的知青岁月不是一帆风顺的,城市与乡村、平原与山区、繁华与贫困、开放与封闭、东部与西部等概念差距深深地影响了他。身为高干子弟、来自北京的青年总书记自然无法适应这样的环境,加之生活习惯的差异造成的误解,助推青年总书记萌生离开的想法,并付诸实践。在逃离5月后,青年习近平回来时,脸上沾着煤土,黑黢黢的,内心的对立、不满,终被现实打回原形,至此开启了总书记的为人民办实事的生涯。
在理想与现实的对视中躬身入局。青年总书记返回梁家河后,带着习仲勋老先生的教诲,用“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给人方便,自己方便”的团结观,努力弥合着北京娃和村里娃的差异,从生活作息改变到主动参与劳动、从坚持读书到教人知识,青年总书记身上的“城市味”渐渐消散、“黄土味”愈加浓厚,彻底实现了“身份”转变,理想与现实开始平衡。
在走进人民的过程中树立“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立足三分地,不驰于空想、
物于虚声,是青年总书记的处事准则,形成了务实的做事风范。当然,青年总书记的付出,人民看在眼里、记在心里,乡亲们时不时给包括青年总书记在内的知青们给予关怀和温暖,让总书记感到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也慢慢在为梁家河百姓办实事的过程中感受到了一种责任、一种释然,双向奔赴成为青年总书记的选择、人民过上好日子成为青年总书记的期盼,“为人民办实事”的初心使命成为青年总书记践行目标。
“修身智慧”的培养是一个主动融入过程。广大青年可以在总书记的知青经历中有所悟、有所学、有所行,无论身处何处,要做到脚踏实地,不好高骛远,学会主动融入,在群体中实践学、思、行、用,力求做到知、情、意、行统一。
(三)一声声喊我小名,教会青年做好知行意情统一的“行动巨人”
四十多年过去了,铁锁、黑子、王栓、随娃……习近平总书记这些“小伙伴”已是儿孙绕膝,但耳旁依然萦绕着青年总书记插队时在土窑洞里、热炕头上说的话:“做行动上的巨人”“一碗水端平”“人来到世上,就是要为人类办好事”“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干”“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
办事方法论、装着人民情深。青年总书记不仅践行着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他同样也以切实行动和教导帮助梁家河干部树立办事观念。“一碗水端平”教会了石春阳做事不能有私心、要让大家信服;“做行动上的巨人”教会了武晖读书思考、改变了他的人生轨迹;“要想办法巧干,避免苦”教会了刘永耀要以人民福祉为向,做好提质增效的领路人。“当干部的身上要留住泥土味”教会王宪平从群众利益出发,立足脚下三亩地,心系人民、关怀人民、无愧人民。他们在办事之中,塑造了自己的处事风度和人民情怀,凝聚起梁家河人民一团和气,实现与人民群众的双向奔赴,携手迈进幸福新时代。
团结人、更要感召人。只有干部让人满意、放心、安心才有人民群众的向心力,无论是铁锁、黑子、王栓还是随娃,他们都有各自的优点,青年总书记看到了他们的长处,并以切实举措、以身示范,正确引导他们树立正确服务观、人民观,感召了梁家河人民同心协力打造自己的碧水蓝天、金山银山。
青年学生干部要有“到大家中学”的态度,争做行动上的巨人。高校青年干部往往面临着自身综合水平不高、凝聚力不够等问题,我们或许能在青年总书记的成长经历中学到很多,面对有能力有想法的同学需用心请教,不可盲目自大;面对集体活动需用心策划,不可脱离大众……青年干部办事离不开“一碗水端平”的公平原则,亲力亲为让身上充满“泥土味”,争做“行动上的巨人”。
(四)我们走在阳光路上,教会青年思考新时代新征程的“青春作为”
整洁的农家小院、新修的石窑、灰瓦盖顶的平房、柏油铺成的村道……梁家河,从一个陕北普普通通的偏远贫困村发展为人均年收入过万元的致富村,成为“中国社会发展进步的一个缩影”,讲述了一个中国农村改革发展的精彩故事。走进新时代,这个被习近平总书记视为第二故乡的小山村,正在续写着令人向往的新篇章。
梁家河历经几十年巨变,其间蕴含着一代代梁家河人民智慧、勤劳、付出,所形成的梁家河精神又影响着后来新人。高校青年读完《梁家河》,不仅见证了这一片热土历史和发展,更看到了总书记的成长历程,他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无不给青年带来巨大启发和人生启迪。
新时代新征程,我们同样走在“阳光路上”,广大青年要以青年总书记为标杆,对标对表当下,找到自己的正确方向,在思考新时代“青春作为”上持续用力,在新征程上力求创造“青春有为”。